华裔加拿大做眼鏡經銷商

文:趙冬

十幾年專精技術,一朝突然轉行。做什麼? 眼鏡代理。

從來沒經過商、沒幹過營銷,沒有親戚有類似經驗——這哪哪兒都不沾,零起點開始,竟然就殺出了錢途!

不入行不知道,一入行嚇一跳:大的壟斷銷售商拚不過,小的街邊店舖難打入。新人真很難。

有人說眼鏡行業利潤高,袁海覺得有必須現身說法闢謠,「獲利高的都是壟斷巨頭,旗下全是知名品牌眼鏡,但是作為小經銷商,他們不可能給你代理權,即使市場大,你也分不得杯羹!」

既然大牌眼鏡的貨源被切斷,唯有從小牌入手,這當然解決了進貨和代理分銷問題,但小牌自身卻也是個問題,「二線品牌的知名度相對低,我的眼鏡在眼鏡店裏賣一百多加幣一副,這價格不上不下,喜歡名牌的還是會加錢買名牌,真想圖便宜,十幾加幣的眼鏡也很多。」

二二上百

袁海代理的眼鏡品牌有個好玩的名字——Dirty Dog,產自澳洲,據他說,質量和設計都很好,不僅有各類普通眼鏡、太陽鏡,還有用途特殊的如滑雪鏡,甚至頭盔等,售後提供長達12個月質保。問題是,東西雖好,也要有人捧場才行。

Dirty Dog是個新品牌,2003年推出至今發展不俗,但是和那些街知巷聞的大品牌比還有距離。單這一點,推銷就犯難。

「我從廠家拿批發價,以2倍的價格賣給眼鏡行,他們往往會將這個價格再乘以2倍賣出,最終的眼鏡行定價一般在一百多加幣。」相對於名品動輒400、500的定價,這個價位卻顯得尷尬,而且讓袁海流失了華裔客戶群!「華人普遍偏愛名牌,二線品牌無人問津,列治文和本拿比的華人商場我都去過,而且其中一個商場裏的每家眼鏡行都去過不下三次,全吃了閉門羹。」

漸漸的,袁海總結出來取勝於其他族裔的策略,「我的銷售員全是西人,除了溫哥華,在阿省、薩省和多倫多、滿地可都有銷售員。」由此,袁海目前的客戶群中約有八成西人,還有約15%的印度人,只有5%華人,「西人相對來說對名牌不那麼敏感,只要產品質量好、設計好就可以。」

贊助擴展知名度

所謂名牌,是已經建立了市場信譽的知名品牌。從這一點來說,Dirty Dog在眼鏡界的確不是頂級名牌,於是作為代理商,袁海籌劃做品牌推廣,方法很獨特:盯上了大型體育賽,「我花費了幾千元贊助一個高爾夫錦標賽,還有帆船比賽,賽場內會有我的展台,參賽者的禮品袋中也有眼鏡和折價券。」

如此一來,但求參賽者和觀眾能將該品牌看在眼裏、記在心裏,「每次贊助後都能收到幾百個訂單,我會在批發價的基礎上再打八折賣給他們。」宣傳品牌之餘,還擴大了銷路,一箭雙雕。

發貨快 保質期長

除了管理手下的十名幹將打江山,袁海自己也會提眼鏡到處推銷,他知道有同樣做眼鏡代理的朋友貨存量約為一千副,他將自己的貨存翻了一倍,「不論什麼時候接到訂單都能最快時間內發貨,避免了庫存不足情況的出現,如果在大溫地區我直接開車送去,第二天就到。」這個發貨快的特點也是袁海的市場優勢,因為大型眼鏡代理商一家獨大,「耍大牌」的情況也不時出現,往往要相隔幾周才能發貨。

此外,袁海還為顧客提供12個月的超長保質期,只要在此期限內出現問題,一律包退換!良好的售後服務也是他保持長期商業往來的方法。對於以後,袁海考慮開一間眼鏡店,地址應該會在大溫地區,「目前銷售業績來看,阿省銷售量最大,約佔總銷售量的五成,但如果以後開實體店,我還是會選擇本地溫哥華市場。」

經營小檔案

啟動資金:約7萬加幣

資金來源:個人積蓄

僱用人數:10名銷售員

創業總結

最滿意之處:貨存多,發貨及時,產品保質期長,售後服務好

待改善之處:需要增加品牌知名度

優點:通過贊助大型體育比賽推廣品牌,同時增加銷量,一舉兩得

缺點:無法與行業巨頭抗衡,缺乏華人客戶

前景:開眼鏡行實體店銷售產品

( 转自明报 http://www.mingpaotor.com/htm/News/20131212/wga.htm

在加拿大做生意:需时间拼耐力

(来源:加中时报)

面对加拿大困顿的就业市场,有些华人一早打定来到加拿大改行,利用自己在故土的优势,做一盘商贸小生意;但也有不少人是被“逼”下海,无奈之中找生路。时下在商圈周围游逛者很多,议论者众,但真正挤入行内的仍属少数。如何去走这一步,虽因人而异,但无论是商场新手或是老将,来到加拿大这一别具一格的商业环境,最终都需要时间、耐力,难以一蹴而就,靠的就是熬过最寂寞之时,才能迎来光明的一刻。

在生财之道上,对于许多华人而言,商贸最易显见诱惑力。大陆、香港、台湾任何一地的商品繁荣都超过加拿大市场,所以时下最吸引新移民的活动不离商贸类讲座、洽谈会等,他们都在寻找自己下海的良机。通常从被誉为“世界工厂”中国而来的移民,多少都有一些国内商业关系,朋友间三谈两转也会谈到商业方面的事。但如何发挥这种优势,打入加拿大本地商业圈,其实并不容易,说得多,行动者少。有时即使手上有货,也不知大门在何方,一流的产品未必有人问津。

据本地大陆移民商业团体或俱乐部的介绍,一般刚踏入行的至少也在加拿大生活过五六年之上,在加拿大急功近利是难以达到的事。

田乐远,与许多技术移民一样,完全没有经商经验。一位数学专业的高级政策分析师,在移民前就曾作为访问学者到过加拿大,学究味十足,难以想象他会走上经商之路。但他就是新手下海,一步步去摸索,花了数年时间终于找到入行之道,现在已顺利做起小规模的包装材料、设备生意。

6年前当他移民加拿大时,看到就业市场的现况,他知道不可能在专业方面再有何进展,无奈之下他选择去做贸易生意,恰好其亲戚在国内开包装材料工厂,所以他尝试将中国价廉时兴的包装材料带到加拿大市场,但开头的路只有一个字“难”!

“也不知道经历多少挫折,开始一两年根本没有进展,不熟这里的游戏规则,也没有人际关系,没有订单,给别人试了也没有回应,别人根本不理你。”

为了生活,他只有一面去工厂打体力工,一面再找生意的出路。弄得全家也不得安宁,老婆对他毫无效果的奔波劳碌也牢骚满腹。整整过了3年多时间,他才找到合适的客户及市场所需的产品样式,依他的话说,“这里客户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,也让自己的产品能找到合适的定位。”

小贸易生意成了养家糊口的正途,虽然没有大发,田乐远也非常满足,他很自在的说,“做小生意也就是找碗饭吃,没有太多的要求,养着一家在这里好好的过日子就可以了。我们从中国过来,想想民工进城的情况,他们不也是很艰难吗?而且我们还不比上他们,没有根基、关系,语言又不行,所以一切都不能急功近利,不能将自己看得过高或过低,脚踏实地去试,总可以有所得。加拿大就是市场小一些,但商业环境比中国更好,诚实有规则,像我这种人可能回到中国还做不了生意。太多被人骗的经历。”

相对田乐远完全没有生意经验弃文从商者,肯定比商场老手要辛苦很多,但即使是有能耐的商人,来到这里不熟悉的环境,创业同样艰难,也需要耐力支持。

近年来温州人的生意名号打响全球,但在加拿大就没有这番盛景,即使来了也没感到比新手轻松很多。Lisa梁、Tom贺夫妇俩是温州生意帮的一员,在美国西岸洛杉矶等地做鞋子贸易生意多年,将温州鞋子大批量销往美国,同时也做装饰布的生意。去年他们转来加拿大创业,一样是“边学边做”。Lisa并非不熟悉加拿大,她数年前就曾在多伦多完成MBA学位,然后与丈夫转战洛杉矶创业。她说,“美加生意环境完全不同,美国市场大而且很活跃,产品周转很快,人才很多,所以竞争很大,在洛杉矶就有几十家温州鞋厂产品竞争,价格也杀得很惨。而加拿大市场就比美国小很多,但这不是没有好处,加拿大市场很稳定,产品周期也长些,价格也卖得过美国。加拿大政府服务很好,但生意服务就比美国差很多,会影响到成本的增加。”

Lisa夫妇来到加拿大开拓市场,虽然很喜欢加拿大的生活环境,但一样感到压力重重,由于加拿大市场无法满足厂家大批量生产的供应要求,所以他们必须不放弃美国市场,美加两面生意都做,并在加拿大扩展余杭装饰布生意。

Lisa来到这里,也看到很多朋友想做生意,她也很想看到华人能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行帮,但她看出问题在于,“观望的人多,看到很有吸引力,但下不了决心去做,胆小就走不开路。实际上中国人的资源远比本地人多,就说鞋子,本地有一个最大的阿里巴巴鞋子连锁店,他们就是家族自己人一家家开,所有的货源都是本地进的,最后以强购货力及信誉,占领了中低档鞋子市场。他们的资源并不比中国人强。但中国人开的鞋店不如他们这么大型,而且分散,如果中国人能团结起来,用自己的资源,投入精力及勇气去做,这个市场还是有得做的。”

最后谈到温州帮会否来多伦多发展的前景,Lisa表示,这里确实很少见到温州生意人,温州生意最早是向东欧、俄罗斯、南非等地发展,当初确实很好赚,但现在也不稳定,最近西班牙就出现烧鞋事件,所以温州商人更将目光盯在北美市场,自然是以美国为主,但也开始看到加拿大市场,很多意向也在尝试中。